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公式大全及复习办法传授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时的积累中都尤为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率。为迅速提升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习啦我们给大伙整理了,期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小学习数学复习课如何上?看看这位老师的办法就了解了!
小学三年级的一位数学老师在总复习前夕病假停课,我顶替她携带孩子们开始了总复习之旅。
复习结束,我请学生谈一谈复习领会。孩子们都说,我上课和原来的老师不同。
我不了解他们的不同有着什么样的含义,但,回顾两个星期的期末复习,可以记载的东西还真不少,除去具体的复习细节和内容,我感觉到有一种意识很强烈,那就是,努力让复习课能对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充满着成长的力量。
试题讲评
学好数学得有起码的数学感觉
接手小学三年级的总复习时,正好赶上学生进行了第9、10、11三个单元的综合考查。在批阅学生答题时,我发现了不少不该发生的甚至是荒.唐、离奇的答卷错误。譬如:
250米+750米=千米。
一个集装箱重7。
数学书的封面长2。
王伯伯用70米长的篱笆靠着墙围了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
702=3535-13=22 3522= 770
看到这类答案后,可能你会想,这类孩子真是太粗心了!我倒感觉学生答卷未必是太随便,可能他们只不过缺少对数学问题起码的感知罢了。
于是,试题讲评时我就围绕学好数学要有起码的数学感觉!展开。
1.小学三年级数学和一小学二年级有什么区别在哪儿?
我第一和学生谈的是,大伙都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学习的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和一小学二年级有什么区别在哪儿呢?
最主要的就是从一步思维向两步思维过渡,也就是说解决实质问题时一般要经过先再的考虑过程,不同于一小学二年级做1+1=?可以直接看出结果。
像250米+750米=千米的错误,就是只算了250+750=?,而忽略了后面还要进行单位的转化这一步骤,同学们将两步考虑变成了一步。
当然,等大伙升到小学四年级、小学五年级后,大家在解决问题时,总是还要经过先再最后的考虑过程,才能完整、有序地解决问题。
2.大家学数学,必须要有数学的感觉!
什么是数学的感觉?就是对题目中所讲述的内容,要能有最起码的敏锐,要能联系所学的常识正确地解决问题。
譬如,谈到集装箱,你总要想起集装箱是什么样子的,能将它和自己熟知的大宗物品进行比较,看看选择什么样的重量单位比较合适。
假如不熟知集装箱,可以将学过的三个重量单位进行对比:7吨、7千克、7克分别有多重呢?哪一个更适合呢?
再譬如,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一样东西,可以有不少的研究角度。像研究数学书,大家可以研究它的面积,也可以研究它的长度,甚至还可以研究它的价格。重要在于你要抓住题目中需要你考虑那些问题?解决什么实质问题?假如同学们仅仅依赖我们的直觉来解题,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也可以说对数学的敏锐性非常差。所以,要想学好数学,大家第一要培养自己对数学的感觉。
3.数学学习中,常常要解决实质问题
什么是实质问题?就是你所面对的现实的问题。譬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家可能在考试前的学习过程中训练过了成百上千道实质问题,但,当你在答题时,仍然要面对你所研究的问题从新考虑。
用篱笆围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围的办法各种各样,但重要是大家要弄了解题目中是如何围的呢?70米的篱笆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一周的长度吗,还是三条边的长度?大家不可以只顾着脑子里想到的办法,而不去理解实质题目的意思。如此的学习是非常危险的。
我的考虑
1.为何低年级数学很好的学生,到了中年级不适应?
到了中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单步思维向多步思维过渡的阶段。
不少学生低年级数学学得很好,但到了中年级就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就是由于他们的思维品质还没开始进行这种跨越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用双眼看看题目就期望能直接写出答案,缺少逻辑性的思维层次,没简单的应付方案。
这种跨越,固然需要一个不断熏染、累积、升华、顿悟的过程。但,数学老师应该有如此一种引导、点拨、甚至是告诉的任务。特别是联系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恰如其分的强化,对学生形成理性考虑和逻辑思维是非常有好处的。
2.数学并不拒绝肯定的告诉,重要是如何告诉
告诉的背后要让学生了解什么?告诉具备如何成长的力量?这对于中年级的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数学的感觉,甚为要紧!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话题,可是,它又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深刻的话题。
学生小的时候,大家不肯定能感觉到这种感觉有哪些用途和神奇,但要想走进数学的腹地,成为一个真的懂数学、会学习数学的人,这方面的引导却应该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在大家的平时教学之中。
常识梳理
大家学的东西并不多,
重要是要能给常识安家
我用两节课帮助学生梳理完课本最后的期末复习,看着满满一黑板的板书,学生们都惊讶地说:这学期大家学的东西真多!
我说,是啊,写了满满的一黑板呢。不过呀,你们看到的是表面现象,其实这么多的常识概括起来只分为四个部分。
随即,我在黑板上补上:1、数与计算;2、空间与图形;3、统计;4、综合应用。形成如下完整的板书:
1、数与计算:
计数分数、小数
计量长度单位、水平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单位
计算除法 乘法
2、空间与图形:旋转 平移 对称 长方形和正方形
3、统计:平均数
4、综合应用:解决实质问题
对着四个标题,我说:大家小学一年级学到的数学,其实也是这四个部分;大家到了小学六年级学到的数学还是是这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每年只不过在持续的添加和组合,我想,大伙一旦可以在脑子里记住了如此的一个框架,每学期期末了,都对着这个框架进行整理,把常识安家,学再多的内容也不感觉多了。
在两个多星期的时间中,我一直把如此的板书记录在小黑板上,并挂在教室里,每每和学生复习时,一直不时地携带大伙对照。几天下来,学生也开始学着组装,把课本装到心里了。
如在复习计量单位时,大家将以前学过的一些常识与本册中的联系起来,构架了初步的常识脉络图。
我的考虑
搭建数学常识框架图中年级更要紧的基础学力
到了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正在逐步形成,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整体的,并且联系具体的学习情境告诉学生,学习数学是什么问题?学完一学期后如何能把书装在心中?
当然,如此的梳理更有告诉的痕迹,但从实质成效来看,学生会逐步在脑子里搭建数学常识框架图。
我想,假如如此的工作从学生小学一年级学习时就开始渗透、孕伏,到了中年级时给以点拨和强化,到了高年级时放下让他们自己梳理概括,这可能是比掌握常识、能做几道题更为要紧的基础学力。
重点讲评
把你挑选的好题介绍给大伙
总复习和平常教学一样,也应该紧扣教程进行。以前每到复习阶段,我总会把数学书从头到尾反复看上好多遍,将整册书中出现的一些要紧定义、经典习题、易错题找出来对学生进行强化点拨。
但如此做学生常常并不领情,讲评时认真听的只在少数。由于大部分内容在平常的学习中该强调的都已经强调,老师的一厢情愿不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新鲜感。
近年来,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我调整思路,反其道而行,将回家看书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需要他们边看书边折出数学书上你觉得特别需要引起大伙关注的20道好题目。
到了课堂复习时,我让学生一一汇报自己折出了什么好题,并把你为何要将它作为好题是什么原因介绍给大伙。
今年的复习,我依旧采取了如此的做法。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而言,如此的需要仿佛是高了些。首次的交流时,有学生就选择了一些不重要的习题素材点讲述。
譬如有些学生将第46页南京长江大桥长约是7和第50页的国内古时候修筑的长城约长7000放在一块比较,缘由是这两题中都有7000。
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自然的。当然,我也会不时地依据学生解说中水平比较高的,狠狠地表彰一番:你讲得非常不错,可以做大伙的小老师了,了不起!
几次训练下来,我发现学生在对自己选择的题目进行解说时,渐渐能抓住要素了。
譬如《年、月、日》单元中的两页内容,有学生讲到了一般每四年中有一个闰年的一般是指大部分状况,而不是所有状况;有学生讲到判断整百年份是否闰年,去掉末尾两个0后除以4,不是整百是那一年的用末尾两位数除以4;还有学生讲到季度和季节不同等等。
有些学生甚至能在原来的题目基础上再变化出一两个有困难程度的新问题。渐次提升的训练中,我感到学生日渐将课本都吃进肚子里了。心中有本,这是学习的大境界。
我的考虑
学数学的高境界应该是变掌握数学为会学习数学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纯真无邪的,他们有非常强的表现欲,看书挑题讲述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在系统回顾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收拾的过程。
他们所讲述的,虽然大部分就是平常的学习中过去同意、学会到的常识、办法、解题要素等,但由于是自主考虑、独立研究、亲口表述出来的,也就看上去特别明确,印象深刻。加之老师的适合引导和热情鼓励,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书本常识了,还有积极的情感效应,成功的快乐体验,数学学习心得的积累。
考试剖析
最难的考试试题不在卷子上,在你的身上
总复习期间,必不可少要做些综合训练,每一次考查前,学生都流露出考满分、高分的期盼。可是,他们常常眼高手低,失误不断。
为此,考试剖析时我都和学生说:最难的考试试题不在卷子上,在你一个人身上!
第一,考试中万万不可以犯低级错误,譬如将题目看错、数字写错、基本的计算算错、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公式用反、单位名字看丢、平移时的格数数错等等。
说白了,就是不要把最基本的题目做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全神贯注、集中全部的精力来读题、答卷、运算。
第二,作为一个会学习数学、爱动脑筋的学生,解决每个实质问题最需要的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案。因此,在复习中我一直不时强调对解题方案的用法。
譬如在解决空间图形的题目时,我渗透画图的办法。
判断:一张长方体纸,长是11厘米,宽是6厘米。将它剪成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最多可以剪11个。
在学生初练时,一直考虑到长11厘米既不正好是几个3,又不正好是几个2,因此,在操作时必然会出现零头,既然有零头就不会剪出11个了。因此这道题应该判错。
我让他们动手把图形画出来尝试一下,最后他们发现,原来是可以正好使完原来的纸而不出现零头的。
顺此思路,我又引导学生尝试着用图形来表达课本中一些习题的题意,让大伙感觉到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真是非常有学问,非常有用途!
我的考虑
在中低年级结合具体问题适合地进行解题方案的渗透,可以提高学习水平
难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方法来应对它!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程中有专门的单元,而且比较集中在四五小学六年级,但,方案的思想是没阶段的,在中低年级的学习中,结合具体的问题,适合地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案的渗透,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像画图如此比较直观的办法,是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同意的。
大家说,数学学习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要想看到大树,大家得先埋下种子,或者说,当你开始培育树苗的时候,第一想想大家在什么时间播种了种子。
如此的设想是否太具备超越性而不切学生学习的实质呢?其实不然,在本学期的最后一次综合测试中,有如此一道提升题:
修一条水渠,修了8天将来超越中点120米。剩下的按原来的速度继续修,6天可以完成,这条公路长多少米?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中点的意思是有的能意会的,但绝对很难和数目关系挂上钩。但从测试状况看,全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解答正确。通过对他们解答过程的认知,我发现不少孩子还真是依赖了画图来剖析的。
学生们的图远没我的这么精致、精确,但,从他们自己绘画的图中,他们悟出了数目关系、悟出了算法,我感到莫大的欣慰。毕竟,如此的练习才刚刚启动了两个星期。
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数学总复习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
1000微米=1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米=100公亩
1公亩=100平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米
1亩=666.666平米
体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米=1000升 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 2市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5分钟=1刻钟
大月有:1\3\5\7\8\10\12月
小月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
2、通常运算规则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目=总价
总价单价=数目
总价数目=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10、 分数应用题 :
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
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比较量单位1的量=分率
11、 归一问题:
单一量数目=总量
总量单一量=数目
总量数目=单一量
12、比率尺:
图上距离:实质距离=比率尺
图上距离=实质距离比率尺
实质距离=图上距离比率尺
3、小学习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2 )
面积=长宽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2 )
体积=长宽高
5、 三角形 :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6、 平行四边形 :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7、 梯形 :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高2 h2 )
8、 圆形 : S面积 C周长 圆周率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圆周率=2圆周率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 r2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公式:S侧=ch=dh=2rh
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公式:S表= S侧+ 2 S底=ch+2 S底=ch+2r2
体积=底面积高
公式:V=Sh
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
4、小学奥数公式:
和差问题的公式:
2=大数
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
和=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差倍问题的公式:
差=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植树问题的公式: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 假如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样: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
⑵ 假如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样: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假如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样: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目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盈亏问题的公式:
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的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的公式: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准时间
追准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准时间
流水问题:重要是抓住水速对追及和相遇的时间不产生影响
通常公式: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2
水流速度=2
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船静水速度-前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速度
浓度问题的公式: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收益与打折问题的公式:
收益=售出价-本钱
利率=收益本钱100%=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打折=实质价格原价格100%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工程问题
通常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用假设工作总量为1的办法解工程问题的公式:
1工作时间=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1单位时间能完成的几分之几=工作时间
5、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1、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地方,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c=a+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地方,积不变。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c=a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5=25+45。 c=ac+bc 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 除法的运算定律: abc=a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7.等式:等号左侧的数值与等号右侧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些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如此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
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定理: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22、 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3. 比率
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率。如:3∶6=9∶18。
基本性质:在比率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解比率:求比率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率。如3∶=9∶18。
正比率:两种有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伴随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率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率关系。 如:y/x=k或kx=y。
反比率:两种有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伴随变化,假如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率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率关系。 如:xy = k或k / x = y。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4、 小数、分数、百分数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须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须把这个小数乘以 100%就好了。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须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好了。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5、 最大公约数: 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6.互质数: 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27.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些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8.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
29.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30.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需要化成最简分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可以用2进行约分。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可以用5进行约分。
31.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可以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32.质数:一个数,假如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如此的数叫做质数。 33.合数:一个数,假如除去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如此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更不是合数。
34.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1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36.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
37.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持续的重复出现,如此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3. 141414。
38.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持续的重复出现,如此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3. 141592654。
39.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持续的重复出现,如此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3. 141592654
40.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41.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x =ab+c